「畢恭畢敬」和「必恭必敬」究竟誰對誰錯?是誤用還是俗用?

其實都不是,兩者是意思不同的兩個詞,應用在不同的地方。

 

看到很多人對「畢恭畢敬」和「必恭必敬」的誤解刺痛了我的校對魂(什麼東西?)

本來打算自己寫一篇文,但是發現已經有季旭昇教授精闢的解析了!(校對魂感動得痛哭流涕)

因此我mail給季教授詢問是否可以借我轉載這篇文章,季教授人很好,很慷慨的答應借我轉載了,萬分感謝

但是如果有其他人也想轉這篇文章,請自行再去取得季教授的同意喔!

著作權屬作者季旭昇教授所有,不得任意轉載喔!

以下為季教授的文章原文:

 

解析「畢」與「必」

(93.9.22國語日報13 臺灣師大國文系教授 季旭昇)

畢恭畢敬  必敬必親

  由於電腦發達,大多數人打電腦又只會用注音輸入法,學子的同音錯字因此越來越嚴重。大學指定科目考試今年考了好幾個注音和改錯字的題目,頗有針對時代弊病痛下針砭的味道。其中一題考的是「畢竟」,因為有很多人都會寫成「必竟」。

  「畢」,音ㄅㄧˋ,【說文解字】說:「畢,田網也。」意思是:「畢」是個捕鳥的網子。【詩經˙小雅˙鴛鴦】說:「鴛 鴦於飛,畢之羅之。」畢之,就是用捕鳥畢來捉。後假借為全部的意思,如「原形畢露」是說「一個人本來比較不好的形象全部都顯現出來了」;「群賢畢至」是說 一大群的賢人全部都到來了。

  「必」,音ㄅ一ˋ,【說文解字】的說解有錯,現在我們知道它其實是「柲」的本字,也就是戈柄的意思。假借為「一定」的意思,如「每戰必勝」是說「每次打仗一定勝利」;「知過必改」意思是「知道了自己的錯誤就一定要改正」。

  「畢」和「必」其實是兩個毫無關係的字,除了同音之外,它們的詞義各不相干,照理不會混淆。但是有些詞是可以用「畢」,也可以用「必」的,看起來好像兩者可以互用,其實他們的意思並不一樣,最典型的例子就是「畢恭畢敬/必恭必敬」。

  教育部【重編國語辭典】的詞條有「畢恭畢敬」,而沒有「必恭必敬」。看起來,【重編國語字典】的認定是「畢恭畢敬」 是對的,而「必恭必敬」是錯的,其實不然。【詩經˙小雅˙小弁】:「維桑與梓,必恭敬止。」由「必恭敬止」衍生出「必恭必敬」是極其自然的。「必恭必敬」 的意思是:「一定要恭敬」,例句如:對長輩、對老師,我們應該必恭必敬。

  「畢恭畢敬」是出現比較晚的詞「畢」的意思是「完全」、「十分」,因此,「畢恭畢敬」的意思是「十分恭敬」,完全沒有一點怠慢。例如:我畢恭畢敬的把李老師請到上座。

  「畢」的常用意是「十分」;「必」的常用意是「一定」,有些詞可以用「畢」,也可以用「必」,雖然意思不大一樣,如 「群賢畢至」也可以寫成「群賢必至」,但意思就變成:一群賢人都要來到。「鋒芒畢露」也可以寫成「鋒芒必露」,但意思就由「鋒芒完全顯露」變成「有本領的 人一定會顯露出他的鋒芒」。
但是,很多詞是「畢」、「必」不能換用的,如「原形畢露」就不宜寫成「原形必露」;「畢力同心」不宜寫成「必力同心」。

  至於「畢竟」,他的意思是:「究竟」、「到底」、「完全」,例句如:「這畢竟是我們的家務事,外人無權干涉」,可以換寫成「這到底是我們的家務事」、「這完全是我們的家務事」;但是如果寫成「這必竟是我們的家務事」,那就不知所云了。

  唐耿湋(隴西行):「雪下陽關路,人稀隴戍頭,封狐猶未翦,邊將起無羞,白草三冬色,黃雲萬里愁。因思李都尉,畢竟不封侯。」最後兩句的意思是說:我因此想到李都尉,終其一生功勞雖然很大,但是仍然沒有被封為侯,真是令人感傷啊!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ju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) 人氣()